返回首页成员风采

永不疲倦的探索者 ——记致公党扬州大学联合支部老党员陈清硕教授

作者: 陆伟芳 孙克安      浏览次数:3634     发布时间:2009-5-26 15:58:48
    在扬州大学的各个图书馆里,在扬州新华书店、古籍书店的书架前,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气宇轩昴、头发花白的老者博览群书,他就是扬州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中国致公党党员陈清硕先生,国内土壤研究的知名学者。陈教授别名清学,1934年生,湖南新化人。长期从事土壤学、土壤物理、区域土壤改良和生态学研究。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人物传》的中国书林编译中心选举为百名优秀生物学家之一,后来又入选《国际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世界专家人才名典》和《泰山中华人物碑林》等大型名人录。
    一、 好奇的少年
    自古英才出少年,陈清硕自孩提时代就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少时就对化学和医学十分感兴趣,喜欢在家里自建“实验室”里游戏。在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包括著名生物学家米丘林的著作,并曾向同学作过报告。1950年入南京农学院农艺系,旋考取本院研究生。在南京读书期间,陈清硕听课广泛,阅读面广,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阅读过大量文学名著,至今仍对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忆犹新。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他主攻在中国推行草田轮作制,毕业论文《苜蓿黑麦草混栽比例的研究》获得了好评。
    二、 不断创新的农学家
    硕士毕业后,陈清硕同志被分配到安徽农学院土壤教研室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土壤学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书,还是对土壤的实地研究,还是下放劳动,陈老师都能找到进行调查研究的课题与途径。1958年中国第一次土壤调查中,陈老师带领同学赴安庆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还应安徽省农林厅邀请完成《安徽土壤志》的撰写。陈老师调任安徽农科院土肥室工作期间,对皖南红壤进行了出色的研究。1969年下放到皖北利辛县劳动期间,把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进行土壤改良工作。1977年,被利辛县授予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尖兵称号。
当然,陈老师的辉煌还是在调到江苏农学院以后。陈老师的广泛阅读,不仅丰富他的知识面和思想,而且还“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专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调到江苏农学院与家人团聚后,陈老师“偶然”接触到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普里高津(I .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给他的土壤学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方法。后来陈老师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第1期)中写道:
    “1980年我在江苏扬中县从事水稻产量和化学氮肥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时,因得到的是一个水稻产量与化学氮肥无关的结论而苦恼。正在这时完全偶然地看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上介绍的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文章,我很快觉察到为个理论能解释我在试验中发现的反常事实,并且预感到引用这个理论会对我从事的土壤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在以后的几年里,陈老师引用耗散结构理论撰写了向传统土壤学挑战的《系统土壤学》专著,开辟了土壤学的新方向。1986年普里高津访华行时邀请他在北京会晤,并为他的著作《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壤学中的应用》题词,成为中外交流的一段佳话。目前,《系统土壤学》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已被采用,陈老师曾多次应邀到上海、新疆、四川、河南等地讲学。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在退休前后仍具有强烈的创新思维,经过两三年的思考和总结,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门以技术负效应为对象的新学科——技术生态学,比较明确的体现出自然和人文综合的方式和途径,也为传统部门科学(指单项研究学科)指出了发展方向和做出了榜样。《技术生态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分析了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法律、政策、管理等)、人格化技术(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组织能力、人格魅力等)负效应的产生机理,提出了尽量降低技术负效应的途径,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的融汇在一起。这是陈清硕老师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走上对人文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体现出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的科学精神。
    三、 老骥伏枥,积极投身社会调研和尧文化研究
    陈老师虽然在1994年退休了,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仍然十分旺盛,积极投身致公党组织的社会调研活动。1994年,致公党成立了“扬州市旅游资源调查组”,陈老师全心投入,十几年来参与撰写了二十多篇调查报告,其中主要有:1996年的《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1998年的《扬州古文明是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资源》、2000年的《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扬州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2001年的《从郭集、天山两镇实地调查看"十五"期间扬州市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及其发展途径》、2003年的《对市区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工作的建议》、2005年的《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和2006年的《我市农村二次改水将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等等。这些调研报告都成为我市致公党组织参政议政提案的主要内容。2005年陈老师代表我市致公党组织出席“2005年度江苏农村发展论坛”,他的论文《对江苏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思考》获奖并安排大会发言。2006年以致公党扬州市委《沿江环境保护问题调查组》的名义撰写《扬州市沿江地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作为市政协内参,直接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考。
    此外,1995年我们在开展旅游资源调研过程中对高邮龙虬庄古人类活动遗址的调研,发现“尧”故里可能在高邮地区。在考证过程中,土壤学专家、刚刚退休的陈老师积极投身其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随后的10多年里,他数下高邮实地调查,遍查扬州大学及市图书馆文献资料,并笔耗不辍,向文史、旅游部门和报刊杂志投稿,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扬州古文化的魅力。从1998年到今天,陈老师已经撰写了相关的文章近20篇,为尧出生地研究提出了“大胆地假设”、进行了“小心地求证”。比如今年5月24日《扬子晚报》的《“尧”出生在高邮神居山?》一文中,披露了陈老师从文献资料中找到四句话来锁定尧的出生地为高邮。这四句话被作为探索尧出生地的四个密码:“斗维这野”是古代星宿对应地上特定区域,“斗维”对应古代的吴地;“三阿之南”和“观于三河”两个密码,正是高邮一带特有的地方。最后一个密码“丹陵”。陈老师认为,因为地名辞典中没有“丹陵”,故而可以认为是红色的丘陵地带。而从地质学角度看,神居山的山体由玄武岩构成,富含铁质,风化后呈红色,符合丹陵这样的地质特征。这四个密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锁定了高邮神居山一带可能是尧的出生地。
    虽然陈老师的“尧出生于高邮一带”的研究还不完善,还需要有形的考古证据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据来进一步佐证。但陈教授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探索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学习的。
    陈老师生活俭朴,热爱事业,博览群书,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深入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0年的教学和10多年的赋闲,共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不仅如此,近年来,陈清硕老师还探讨了环境哲学,试图建立环境人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以研究技术负效应为主的新课程《技术生态学》的讲稿。
    陈清硕老师,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探索者,一位满怀热情的致公党平凡党员。
© 2009 中国致公党·扬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s Reseved 苏ICP备第456461号
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538号  电话:0514-87341178   传真:0514-87341178
Email:yzzg@vip.sina.com .